如何從小建立自信?

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?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是很需要愛,他可能比較自我,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,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。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,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。

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,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。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,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,都能結束親子班。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,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,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。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,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,例如交換一些物件,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。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,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。

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,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。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,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,例如鄰居、樓下保安,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,可以多些打招呼。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,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,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。

最後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有留意,其實以我的經驗,很多比較內斂或者少說話,或是未必那麼外向的小朋友。你會發現很多時候,他們的爸爸或媽媽都有類似的性格,所以我自己覺得身教很重要。爸爸媽媽可以不妨嘗試,自己踏出第一步,因為幼兒很多時候學習是靠模仿開始。家長不妨調節自己的期望,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方,未必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。我覺得都不需要給自己或小朋友太大壓力,要變得特別外向。

四大破壞親子關係的行為

不少家長經常會問「為甚麼小朋友這麼不聽話?」、「為甚麼他這麽討厭我?」或「現在愈來愈不理我了。」其實我們當父母的,有四種行為是會令小朋友慢慢地討厭了自己。平日接觸很多家長,他們很多時不自覺地說了一些說話,或者做了一些行為,令小朋友討厭自己,這都是父母沒有留意到的。

第一,是比較。我們經常很自然地對小朋友說「為甚麼你會這樣?」、「弟弟都沒有像你這樣,弟弟很整齊的」及「你看看

旁邊的同學多聽父母話」等。當我們經常用「比較」的態度去表達自己時,小朋友一聽到媽媽的聲音,就會覺得很討厭。

第二,很多時候小朋友做錯事,家長都會忽略了其行為背後的動機。當發現小朋友做錯事,我們應先了解行為背後,小朋友想達到的目的,不排除他們是想做一些正確的事。可能是想倒杯水給父母或弟弟,又或他做功課做得不好,其實他已經盡了力,只是精神疲累。

當他做得不好的時候,我們可以先讚賞其行為,「辛苦你了,我知道你很乖想倒水給父母,但是以後不要再倒瀉了」、「這樣很危險的」或「不要走這麽快。」我們讚賞了小朋友後,他便會明白自己是做對了事情,然後才會聽父母建議後再改善。

第三,家長要留意每日下班時,其實是否充滿了負能量,將情緒帶進家裡。當家長看到小朋友行為做得不合意時,可能我們會一連串地地將情緒發洩在小朋友身上。這對小朋友並不公平,可能他只是犯了很少很少的錯誤,卻遭到連串的責怪。

第四,家長要很小心,表達憤怒時會把一些不正確的信息錯誤地灌輸予小朋友。例如「你這樣做,不如不要當我的兒子」。當我們錯誤地用了這麽激動的詞彙,對小朋友的傷害其實是很大的。

家長絕對不可以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犯上這四種行為,否則他們從小就會討厭父母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

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,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。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,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,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,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,比較母親對誰的「愛」多一些!孩子的手足相爭,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,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。


確實,每個人都「偏心」,父母也如是。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,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。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,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。


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,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,某些特質較為抗拒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,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,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,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,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,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,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,讓孩子接收得到,能自我肯定,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,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。


在孩子年幼的階段,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,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,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。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,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、善解人意、喜歡表現自己,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。在言談之間,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,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、寡言、害羞和謹慎,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。

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,於是不斷讚賞他,但在性格上,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,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,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,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,不能得到母親接納。這種內在的傷痛,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,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,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。

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,對較內向、害羞、寡言和謹慎的孩子,多安撫他們:「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,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,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!」或說「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,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,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。」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學習真金白銀購物

在疫情下,很多家庭都已經習慣在網上購物,既方便又快捷,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。即使在日常實際購買東西時,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直接繳付現金,如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店購物,都只需要使用八達通就可以完成付款的程序,毋須使用任何輔幣。當大家都習以為常,小朋友亦早已懂得使用這種電子貨幣,究竟有沒有問題呢?事實上,「方便」有時也會扼殺了學習過程中可能增長的知識。
各位試想想,成人使用信用卡也同樣方便了購物,但對於我們財政管理的能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挑戰,因為我們需要很強的節制能力才不會超出預算或「先使未來錢」。有年青人曾坦白承認在成長過程中,家境較為富裕,看見家人吃完晚飯或在百貨公司購買東西時,只需要簽名便可以付款;自己想買東西,家人也是順著自己的意願,簽個名字便可以得到。但直到他出來工作後,才發現簽名之外還是需要實際付錢,原來金錢是有限的,在那一刻才開始學習財政控制,是否太遲呢?

家長適宜在子女年幼的時候,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實際購買東西的機會,有助提升他們的認知理解及數學概念,更重要的是理財的常識及習慣。例如要求他們購買便利店的食物或地鐵車票時,暫時不使用電子方式付款,而是用現金方式付錢。縱使家長在過程中可能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,他們可能還沒有完整的金錢觀念,但他們實際的參與,容易產生好奇心及觀察力,漸漸感受或明白不同物品的價值。

家長可以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,教導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認知錢幣,在教導他們實際購買物品的時候,必須加入趣味的學習或活動元素。首先,家長可以在家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硬幣或紙幣,如一元與二元的分別及不同紙幣的顏色。其次,當他們已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,家長可要求他們找換家長所指示的硬幣或紙幣。再者,當他們已懂得單向付錢後,家長便可以引導他們收回找贖的錢。最後,當他們要學懂購買時,要知道找換的金額是否正確,而金額的數量或複雜程度,也可以隨著他們的認知水平而提高!

總的來說,家長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以電子方式付款,只要在週末或適當的時候準備足夠的輔幣或紙幣進行學習便可。例如:乘車途中拿出輔幣實際核對,或購買東西時點算家長提供的錢,嘗試感受實際購買,如真的做成不便,家長可以同步使用電子方式完成交易亦可。